注:原咒出自《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出小无量寿经), CBETA编号No.368。
此呪宋元嘉中天竺三藏求那㧞陀羅譯。出大藏養字函。不思議神力傳具載。流傳神驗。誦持之法。嚼楊枝澡豆漱口。然香於佛像前。日夜六時。各誦三七遍。滅五逆謗法等罪。誦滿三十萬遍。即見阿彌陀佛。雖神呪祕密不翻。而呪前稱名求願詞句。顯然可解。其曰南無阿彌哆婆夜。此云皈命無量壽。哆他伽跢夜。即多他阿伽度。此云如來。哆地夜他。新譯云打的也撻。此云即說呪曰。舊云恒絰他。絰音迭。即地夜二合也。此句後方是密語。由當時書經之人節句舛誤。後之讀者。踵其訛謬。不能以楞嚴等呪比對相同。而反執悞者為正。往往破句讀之。甚為可笑。哆字雖音多曷切。不可作入聲重呼。但可與帶字同音方得其正。近代三藏沙羅巴重譯此呪。名無量壽如來根本真言。呪語具足。梵音真的。今併錄於此。修淨業人。依法誦持。任意所求。無不果遂。釋迦如來。住世說法。三百餘會。諸經皆以結歸淨土。葢為眾生貪戀世間。以苦為樂。自甘沉湎。不求出離。是故世尊於此法門。諄諄垂誨不已。恒沙如來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同音稱讚。所謂諸三昧中。唯念佛三昧。最為直捷。今觀淨土指歸一集。廼僧錄右善世啟宗法師所編。分立諸題。若經之要旨。論之發明。洎古今禪講宗師。及諸名賢。力行實證之言。纖悉具備。使修學之人覽此。而開決疑情。發明正信。遨遊於諸佛性海者。莫不由斯集焉。四明翠岩無象原公。刊梓流行。為它日蓮池勝集之張本。志可尚矣。
洪武二十六年秋九月望日僧錄司右闡教前住
徑山萬壽禪寺德祥敬䟦
No. 1154-B
夫以理絕言詮。非言詮。弗克臻宗本之妙。道由踐實。非踐實。無以造觀行之微。言以貫文。文以載道。是為天下之公器。振萬世而不磨者也。然此淨土指歸一書。寔僧錄善世啟宗法師之所述也。葢以採摭經論。據援祖文。集以成帙。凡言淨土。必以穢土而為待對。追惟釋迦文與彼阿彌陀。於久遠劫來大通智勝佛所。同十六王子覆講法華。結大乘緣。建深重願。故有淨穢兩土之殊。折攝二門之異。吾佛為示堪忍穢土。五濁八苦。荊棘泥沙。惡道充滿。壽命短促。而折伏之。令其有所厭惡也。彼佛為示極樂淨土。七珍九品。寶地花池。清淨光明。壽量長遠。而攝受之。令其有所欣慕也。是故如來於鷲嶺。敷宣一代聖教。諸大乘經。十方稱讚。其義甚廣。惟觀無量壽佛經。最為悉備。天台四明發揚妙旨。不出乎空假中三觀法門。互破互立。難思難議。然而諸觀皆用經中所示之相。憶持在心。為所觀境。仍了自心本具此法。託境想成。然佛是所觀勝境。舉正報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眾。觀雖十六。言佛便周。則當但觀彼佛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亦見佛心。又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所言作佛者。即是而作。全性成脩。顯非性德自然有佛也。言是佛者。即作而是。全修成性。顯非修德因緣成也。若以作是。顯於三觀。則全惑即智。全彰即德故。心是應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之義。一心修者。乃不思議之三觀。為一經之妙宗。念佛三昧。指歸淨土之要門。豈有過於此哉。茲承翠山止菴無象原禪師。素業精修。淨行恒飭。夙夜靡懈。誠叔世精進幢也。獲覩斯集。慨發勝心。捐貲鏤板。用廣流通。使人人物物。咸躋清泰之域。豈福德利益云乎哉。一日𢹂此集。過余寓舍。徵余序。姑敢摭淨土梗槩。書于左方。未免續貂之譏。見者幸毋誚焉旹 洪武二十七年四明觀夢比丘 允中 書
淨土簡要錄(終)
心外無法故曰唯心即心之法彊名淨土心法叵得心法宛然互泯互存絕思絕議古之通人達士妙得乎此向無佛無念處熾然常脩念佛三昧法爾皆生極樂淨邦其來尚矣後之學者執情生著起偏空之見墮無為之坑於無佛無念處執為死語不得妙用不信佛言不求解脫甘於五濁長劫輪回如來說為可憐憫者斯道禪師發軫於台衡究心於直指愽綜內典旁通百家當壯年行道之日而專心致志於此道其有得于此乎又歎以此道利益多人淨土簡要錄於是乎作也是書之行十方各有恒沙諸佛舒廣長舌說誠實言同音讚歎豈特虗空點首萬象賞音而已哉。
从原文说明部分我们可以看出,《淨土指歸集》乃吳郡北禪寺沙門大佑编纂于明朝洪武年间,那么可以推测,这其中的《阿弥陀佛心咒》出现的时间会更早一些,又看《無量壽如來根本真言》音译的用字特点,那么该咒音译应该是出现于元朝。而元朝时期,藏传佛教进入内地,一部分藏传经文仪轨咒语被翻译成汉语,也有部分的汉传经咒被翻译成藏文,沙羅巴就是元朝的一位译师,这位译师的名字不是梵语,而是藏语ཤེས་རབ།在当时的音译。而藏传中的《阿弥陀佛心咒》在整个Cbeta中,只有这个一个出处,而且不是汉传经文所出,只是在《淨土指歸集》中引用而已,那么可以大胆推断,此版本《阿弥陀佛心咒》本属于藏传体系,汉传中本无此咒。应当是元朝时流传较广,所以被收录进来!而现今藏传中,《阿弥陀佛心咒》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喇荣课诵集》中的oṃ amidheva hrīḥ,一个是《藏密真言宝典》中的oṃ amitābha hrīḥ,而在近代,此《阿弥陀佛心咒》因《喇荣课诵集》而再次广为流传,但原咒文似乎单词错误,辞典中并无amidheva这样匪夷所思的词汇或者连声,这个单词无论如何无法解释,似乎应该是在后期的反复传抄中的错误导致了原本的amitābha变成了amidheva。因为《喇荣课诵集》中的《阿弥陀佛心咒》取自宁玛派文献,而《藏密真言宝典》中《阿弥陀佛心咒》则取自格鲁派宗喀巴大士编纂的相关文集,两个版本来自于两个派别各自的文献,但可以相互对照,并且在Cbeta大正藏中,找到了明朝初期江浙僧人大佑引用元朝所译的《阿弥陀佛心咒》,此版本则比前两者更为早一点,以上三种版本对照起来,并且依据梵语辞典来看的话,oṃ amitābha hrīḥ才是正确的版本,而oṃ amidheva hrīḥ则是传抄导致的错版。所以,个人建议应遵循《藏密真言宝典》中的oṃ amitābha hrīḥ这个正确版本,此咒后面有svāhā则是更早期的面貌,后期svāhā就慢慢脱落了,而svāhā本身的作用就是祈请和呼唤本尊前来降临的词语,所以,最后还是加上svāhā好一些吧,整个咒语更显得完整一些!不过,如果按照现今的流通本中,没有svāhā也是可以的,影响不大!所以,请自行取舍!而《無量壽如來根本真言》则和于闐三藏實叉難陀佛授記寺所譯之《甘露陀羅尼呪》(往生广呪)几乎一模一样,只是藏译本《無量壽如來根本真言》在最后倒数第二句中多了karma(业)这个单词,不知是否乃后期所添加亦或原有?但不影响咒语整体意思,纵观印藏汉三地的很多原是同一个咒的咒本,在不断流通的早中末三期中,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增的,有减的,有错的,有误的,甚至于在当代的流通中,咒文仍然因为种种原因仍在不断的变化中,所以,咒语的整理必须要早中后的诸本拿过来一起对照才能看出真相!不能仅凭主观臆断和宗派执著,还是要从学术角度客观对待方为稳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