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1

古印度梵語拼讀入門

阿米達南達 陀羅尼秘境花園 2014-01-02 14:13

在当时的古印度大陆,只有婆罗门(ब्राह्मण brāhmaa梵志,祭祀种姓)和刹帝利(क्षत्रिय katriya国王 ,武士种姓)种姓的人才有资格讲梵语;而吠舍(वैश्यvaiśya商贾,商人种姓)和首陀罗(शूद्र śūdra农人,奴隶,恶种种姓)种姓的人只能讲俗语(प्राकृत prākta其字面义为低劣,低下之义)。

 

在今天,梵语仍然是印度现代各地方言词汇的主要来源,虽然它已不是现代语言的交流工具,但在这些方言中,部分的词不但从梵语借来了词汇的形式,而且还用梵语的因素来构成新词。比如说在印地语中,90%以上的词汇都来源于梵语,有些单词几乎和梵语单词一模一样,只不过是拼读规则有些不同而已。

梵语是由形成于公元前15世纪---公元前10世纪古老吠陀教所使用的吠陀语演变而来的,之后又经历古典梵语的阶段,约在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世纪的四五百年间,梵语又经过几代文法家的改革和规范化,比如पाणिनि ini波你尼大师,पातञ्जलि pātañjali波颠等大师,他们把梵语整理规范化,经过加工,这时候就逐步形成了现在的经典梵语也叫古典梵语,是比较规范化的。公元4世纪,随着信奉印度教的笈多王朝统一印度,印度教因而得到了统治者的扶持而盛行全印度,并且推行全盘梵语化,梵语最终成为在全印度范围内广泛使用的语言而渐趋定型,梵语也作为国家的公用语言而得到全面的推广应用。佛教在与印度教抗衡和国家王权的双重压力下,佛典的梵语化便在佛教内部全面展开,乃至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混有大量俗语成分的不规范的“佛教梵语”,或者成为“混合梵语”。就文法语形等方面与波你尼等古典文法家所规定确定的经典梵语(或者成为古典梵语)有所不同,其意义,用法,及独特的语汇未见于婆罗门系统的各种文献中,因此,近代学者统称为“佛教梵语”或者“佛教混合梵语”。佛教开始广泛的使用梵语是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即佛陀灭度后五六百年时期。时至今日,梵语慢慢又在小范围内开始复兴,比方在印度本土对古文化的研究和继承,还有印度本土的宗教传入西方、瑜伽健身热潮、佛教开始复兴等等,很多学者人士又开始重视起梵语的学习。


未完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